八十年代 兴国英雄
1980年代是新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时期的第一个年代,改革是70年代末从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的,基于之前三十年农田、水利建设取得巨大成就,70年代引进西方成套设备建设的大化肥工业逐步投产、化肥不足局面彻底改变,以杂交水稻为代表的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持续推广等有利条件,加上有两千多年历史传统的家庭个体农业在承包政策刺激下发家致富积极性的迸发,80年代前期粮食产量持续增长,农业多种经营不断拓展,人民吃饭问题逐步得到解决。这是1981-1985年的第六个五年计划期间的重要成就。
在农村改革的同时,基于70年代开创的有利的国际政治环境,“六五”期间对以重化工业为主导的经济结构进行了调整,国防军工项目大幅度压缩。经济上的对外开放逐步推进,创办中外合资企业和沿海经济特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大力引进国外资本、设备、配件、技术和管理方式,发展“短平快”(路径短、难度平、速度快)、与吃穿用关系密切的轻工业和加工装配工业,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改善。为了扩大就业、搞活经济,个体企业受到鼓励,私营企业重新出现,多种经济成分的格局开始形成。80年代中期以后,以农村承包制为榜样、以经济效益为导向的改革从农村向城市发展,从农业向工业和其他领域推广,从物质文明建设向精神文明建设延伸。
1986-1990年的第七个五年计划期间,美、英推动的新自由主义成为整个世界在这一时期的发展潮流,这种思潮也影响到了中国的经济改革。外商独资企业获准进入中国,国内私营企业获得合法地位。国有企业改革起步,推行承包经营责任制,短期行为严重。市场化经济体制受到推崇,尝试“闯关”放开价格,一蹴而就地建立市场对资源的配置机制。急于求成的价格改革导致“七五”后期出现严重的通货膨胀,经济与社会秩序一度出现混乱,加上“七五”末期由于西方自由化思潮在国内泛滥、党内腐败现象和脱离群众倾向发展而引起的政治危机,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我国不得不对改革过程中的经济环境和经济秩序进行治理整顿。总的来说,“七五”时期国民经济保持了较高增长速度,并为90年代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奠定了基础。
整个80年代,我国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在政治上始终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从而形成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这期间尽管出现过两任总书记在政治上的偏差,造成了邓小平同志所说的改革开放十年里表现在思想政治教育上的最严重的失误,但因为有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把关定向,西方资产阶级希望象东欧、苏联所发生的剧变那样,从内部颠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制度的企图没有能够得逞。
80年代伊始,新中国在国际奥委会的合法席位得以恢复,中国青年们在勇于拼搏、为国争光的男女排运动员的激励下,喊出了“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时代最强音。在这十年里,以中国女排为代表的运动健儿在国际体育赛场为祖国赢过了前所未有的荣誉,以边海防战斗英雄为代表的解放军指战员在法卡山、扣林山、老山、者阴山自卫反击战和南沙海战中用生命和鲜血捍卫了祖国领土和海疆,以身残志坚的张海迪为代表的平凡英雄们自强不息、奉献社会。而以彭加木、蒋筑英、罗健夫为代表的忘我牺牲的优秀知识分子,以通信卫星项目和863计划为代表的高技术科研群体,则是科技战线当之无愧的英雄。
(人民英雄网)
推荐
-
-
QQ空间
-
新浪微博
-
人人网
-
豆瓣